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

钦予

首页 >>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 >>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最新章节(目录)
大家在看历史直播:我用天幕改变历史 抗战独立发展:从游击队到大兵团 女扮男装,在男频科举文中当名臣 揉碎温柔 难忍!易孕美人靠生子宠冠六宫 抗战:我在亮剑卖军械 我成封号斗罗后,封印才被解除 傅爷,你的闪婚娇妻是大佬 穿成奸臣嫡女,她本色出演 小师妹别莽了整个修真界都归你了 
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 钦予 -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全文阅读 -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txt下载 -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最新章节 -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

【第六十九讲】

上一章书 页下一章阅读记录

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五十三页。壬二,普贤观耳识。

当我们一个凡夫众生受了菩萨戒的时候,我们这一念心是缘十法界的有情无情的境,而发起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。这个时候心境的和合产生一种善种子,我们叫作菩提心,这就是整个成佛之道的根本。但是,我们刚开始所发的菩提心,基本上我们叫作世俗菩提心。这个菩提心基本上有两种过失:一个,它是不坚固性的,它会随因缘而变化;第二个,它没有广大性,有些人是缘众生的苦,有些人是缘圣教衰。你当初的菩提心是缘单一的境而发的,所以你当时的菩提心的心量不是普遍,不是广大的。所以,发了菩提心以后,接下来要紧的工作就是,你必须把你心中的世俗菩提心提升到一种胜义菩提心。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工作,依止你的戒定慧的修学,把你心中的世俗菩提心转成胜义菩提心。

世俗菩提心的生起,是缘一种世俗谛的因缘而生起,以本经来说就是根尘识。你依止当时的六根去攀缘六尘,可能是缘三宝的境,也可能是缘众生的境,根境的和合产生一个了别的心识,这个心识是从根境的和合产生。但是这个境是变化的,你看,你十年前发的菩提心,你缘的境跟现在的境不同,所以你这个菩提心也就跟着变化。所以我们必须要依止不生灭心,就是必须要破除虚妄的相状,开显真如的本性,破妄显真。

真实的胜义菩提心是不会变化的,因为它是离开了根尘识,它是在一种“无眼耳鼻舌身意,无色声香味触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”的情况之下发起的菩提心。也就是说,它是在一种“无住”的情况之下而发的菩提心,完全是从内心发出来,它不必靠外在的因缘刺激,不必的。所以,这种依不生灭心所发的菩提心特别的坚固。你看他不管遇到任何的逆境的刺激,遇到顺境的诱惑,他那个上求佛道下、化众生的心永远不退转,因为他开始的菩提心所依止的处所就是不生灭心。

第二个,这个菩提心特别的广大,它是时空无尽的。所以你看有些人的善根,从出生以来他那个菩提心就很强。同样受了菩萨戒,有些人今生菩提心就几乎完全退失掉了;有些人的菩提心,从小的时候就很坚固,因为他刚开始栽培那个菩提心就特别的坚固,他依止不生灭心。首楞严王的坚固性不会因为死亡的因素而破坏的,他那个善根是一种不可破坏的善根。所以,我们在修本经的时候要知道,《楞严经》的角色,就是把我们这个菩提心,一个世俗的菩提心,转成一种胜义菩提心。

没有错,我们发了菩提心,但是你的菩提心是不是很坚固、是不是很广大?你的菩提心是依什么而发、以何为住?这个很重要,因为它毕竟是所有菩萨道的根本。《华严经》说,你要是忘失了菩提心,修一切的善法,都是魔业。所以《楞严经》的特色,就是把我们的菩提心转成胜义菩提心。当然,到《法华经》的时候,就从这个胜义菩提心再发起广大的波罗蜜,来成就万德庄严。所以说,本经强调以不生灭心来安住我们的菩提心,再依止菩提心来修学空假中三观,来成就诸菩萨的万行,最后圆满菩提,是这个意思。

我们看讲义的壬二,普贤观耳识。这一段是普贤菩萨观耳识。这个能观的智是空假中三观,所观的境是耳识。这个耳识就是见闻嗅尝觉知中的这个“闻”,那个听闻的功能。这个就是依止能观的智,去观察所观的境,破除耳识中的六结而开显我们的如来藏妙真如性。

普贤菩萨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,十方如来教其弟子菩萨根者,修普贤行,从我立名。

这一段其实我们昨天讲过了,主要的意思就是说,十方诸佛都会教导他们弟子当中已经成就大乘善根的人,来修学普贤之德,向普贤菩萨学习他的德行。

普贤之德是什么呢?简单地讲就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功德。普贤菩萨所修的十大愿王,都是“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”,我此十大愿王是无有穷尽,“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”。也就是说,普贤之德,其实他的整个功德是依止不生灭心而发起的,所谓的称性起修,所以他的功德是一种时空无尽的功德。依止这样的时空无尽的功德修学普贤之德,能够使令我们快速地成佛。在《华严经》上说,一个菩萨能够具足普贤之德,就能够疾速地成佛。

世尊!我用心闻,分别众生所有知见,若于他方恒沙界外,有一众生,心中发明普贤行者,我于尔时乘六牙象,分身百千皆至其处,纵彼障深未得见我,我与其人暗中摩顶,拥护安慰令其成就。

这一段,蕅益大师的意思,是属于一个菩萨的果地妙用,他成就以后的一种利他的妙用。普贤菩萨说,“我用心闻”,这个地方的心已经不是我们一般的意识分别心了。我们一般人是用耳识来听闻,就是由耳根去接触声尘的时候,产生一种生灭变化的耳识。当然,这个耳识是从根尘的接触而起的,所以会受到根尘的障碍。而普贤菩萨是把根尘识的假相破坏了,我们讲破妄显真,他把这个假相破坏以后,开显出一种众生本具、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。这个是我们一般说的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,他就是依止这个不生灭的一念心性来听闻。

那么,他听闻什么东西呢?“分别众生所有知见。”他依止他的一念心性生起假观,来分别一切众生内心当中善恶邪正的种种的思想,跟众生种种的差别愿望。他就专门听闻这件事情。为什么呢?因为,在他方的恒河沙世界之外,假设有一个众生……就是说他听闻的范围很广。我们说过,我们如果依止耳识,那你这个听闻是有限量,因为你一定要经过根尘的碰撞才有这个识出来。但是普贤菩萨的听闻是依止那一念“清净本然周遍法界”的心性,所以你看他听闻的范围是什么呢?恒河沙世界之外!我们从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才十万亿佛土,他这个是恒河沙的佛土。这当中,如果有任何一个众生心中能够发明普贤之行,能够真实地了达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,称性起修十大愿王,那么这个时候,“我于尔时乘六牙象,分身百千皆至其处”。

这个“尔时”,指的是众生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的时候,这个时候,所谓的感应道交,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,分身百千。分身百千也不是说一定是百千,而是说只要有一个众生就分身一处,乃至有百千众生就分身百千处,到这个修行人的处所,到他的佛堂去。纵然这个人的业障深重,不能见到普贤菩萨的现前,但是普贤菩萨实际上一定会到达。到达以后在暗中来摩顶,来加持这个修行者,使令他灾障消除,乃至于“拥护安慰”。“拥护安慰”是指的他远离一切鬼神障,使令他所修的普贤之德能够圆满成就。也就是说,你能够依止普贤之德来修学,你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的摩顶、拥护、安慰,这样的一种破除障碍的加持力。

佛问圆通,我说本因,心闻发明,分别自在,斯为第一。

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,我说到我最初的因地,是依止一念心性来听闻十方世界,来分别众生种种的知见,而成就一种自在的功德。这个是斯为第一。

这个地方值得一说的就是,所有的菩萨,要行菩萨道,你就要成就一种功德,就是“分别众生所有知见”。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讲一下。

我们刚开始在成就自利的时候,我们的所观境都是观察自己的五阴身心世界,它是无常、是苦、是无我的。你的心活动的范围大概都是自己的身心世界。当然,刚开始这样是可以理解,因为你必须要去调伏你对五阴的执取。

但是菩萨道就不同了,因为你开始要去注意众生世界了,你要了解众生在想什么,你要开始去分别众生的所有知见。你看,最近有一个大企业家,王永庆先生,往生了,很多人怀念他的功德。我看到其中有一段,有一个人说,王永庆先生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。他身为一个生意人,一个企业家,比方说他跟人家做买卖,人家跟他订一个产品,当时的订价是一百块,结果三个月交货的时候这个产品降到八十块,所以王永庆先生等于赚了二十块的价差。王先生一定把二十块的价差如数地还给你,他不占你这个便宜。当时是一百块,现在变八十块,他还是把二十块还给你。也就是说,王永庆先生那个明了的心啊,他会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,他会“分别众生所有知见”。我们一般人的话,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身心世界,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,以自我为中心的,所以我们的功德会很狭隘,就是这样子。

就是忏公师父说的,我们一定要学吃亏,就是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。开始要行菩萨道的时候,你的思考模式一定要改变,否则你菩萨道没办法做的。就是你要试着去自他交换,站在众生的角度,思惟他需要什么,而不是说我需要什么。是他需要什么,他的想法是什么,我们尽量满众生的愿望。“分别众生所有知见”,依止这个出发点来行菩萨道,这就是我们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。当然,现在诸位还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,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这样的意境,“分别众生所有知见”,来作众生种种的加持。

壬三、艳喜观鼻识

【图一】

他能观的智还是空假中三观,但是所观境是鼻根接触香尘的时候产生的这种嗅的功能。

孙陀罗难陀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初出家从佛入道,虽具戒律,于三摩地心常散动,未获无漏。

孙陀罗难陀这个名称的由来:孙陀罗是他的妻子的名称,叫作艳,因为他妻子长得非常庄严美丽。难陀叫作喜。因为他内心当中对他太太有很强烈的欢喜心,所以叫艳喜。他是佛陀的亲弟弟。

这个时候他就起立,白告佛陀说,说他最初出家的时候是“从佛入道”。孙陀罗难陀一开始不是因为听闻佛法,是他哥哥特别的摄受而出家修道的。出家以后,他可以说是持戒清净,具足威仪。但是对于禅定的法门,他在修习止观的时候心常散动,经常处于扰乱的状态,不能止静下来,所以缺乏禅定以及缺乏无漏的我空智慧。他等于是一直处在一种凡夫的状态,只有戒的功德,没有定慧的功德,这是他刚出家的状态。

世尊教我及俱絺罗,观鼻端白,我初谛观,经三七日,见鼻中气出入如烟,身心内明,圆洞世界,遍成虚净,犹如琉璃,烟相渐消,鼻息成白,心开漏尽,诸出入息,化为光明,照十方界,得阿罗汉,世尊记我当得菩提。

这个时候,当然佛陀是观机逗教,观察难陀尊者的特性是属于散乱种性的,所以就教导难陀尊者,还有跟难陀尊者同样个性的俱絺罗。俱絺罗是舍利弗的母舅,他们两个特性都是散乱。佛陀就告诉他们说,你们两个要修行,下手处就观鼻端白。你们一静坐的时候,不要去观外境,也不管内心的波动,你就注意一件事情,注意你鼻端的地方那个白色的相状。

这个地方就说明他整个修学的过程,说,我最初在谛观的三七日当中,就注意自己鼻子当中气息的出跟入,知道鼻子气息出去了,又进来了,又出去,又进来。因为整个心都注意鼻端的出入息,慢慢地气息就产生一种烟相。烟相就是他的气息已经变成绵绵密密,比较微细了,就表示他的心静下来了,所以“身心内明”。这个地方古德解释是禅定现前。

这个时候,他内心当中就产生一种禅定的功德,禅定产生光明相,所以“圆洞世界,遍成虚净,犹如琉璃”。因为禅定的开发,他的了别功能就广大了,看到整个世界就变成了虚明清净,好像琉璃一般,琉璃当然是内外分明。因为他的心向内安住了,所以他在观察外境的时候没有这种波动相,就感到这个世界是非常的清澈而透明。

接下来,看他的禅定转深。“烟相渐销,鼻息成白。”这个时候他在禅定中继续去观这个鼻端,烟相也消失掉了,所有的动态的相状都消失掉了,就只是在鼻端出现一种光明的相状,类似白色的一种光明相状。你看他一开始这个呼吸还是一种动态的,动态当中变成一个微细的烟相,一缕的轻烟,到最后连烟相也消失掉,看到鼻端完全是一个白色的光明,这个禅定成就。

接下来,“心开漏尽”。这个地方就开启了我空的智慧。他从出入息当中就思惟到无常的道理,从无常当中而发明到没有“我”的真理。所以这个时候一切的出息入息都化成一种光明之相,而且内心能够照了十方世界,而成就阿罗汉果。这个时候世尊给他授记,说他当来必定成就无上菩提。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说是佛陀在般若会上跟他授记的。

佛问圆通,我以消息,息久发明,明圆灭漏,斯为第一。

佛陀问我圆通法门,我最初的下手方便,就是以调合出入息来消除心中的扰动。慢慢地,出入息的扰动消失了,发明心中的智慧,依止心中光明的智慧来灭除心中的见思烦恼。这是“斯为第一”。

这一段,孙陀罗难陀的修习止观,在蕅益大师《灵峰宗论》是有提到的。蕅益大师引用艳喜,“散乱艳喜,愚痴特迦,大事已办”。他说,一个修行人,不管你这个人心多散乱,也不管你业障多重;一个人成就不成就,跟你的善根强弱并没有特别关系,跟你是不是散乱也没有特别关系。他说,一个人成功之道,只有四个字,就是“制心一处”。你要专心地做一件事情。刚开始你决定做一件事情,就把它做好。

我们修行很怕的就是说,你这个人今天持大悲咒,明天持往生咒,后天持什么咒,然后今天念观世音菩萨,明天念阿弥陀佛。你不能一门深入,修了十年,你的心还是散散乱乱。虽然说法门无量誓愿学,但是初学者一定要找到你最适合的门,一门深入。蕅益大师说,譬如掘井,深造自得。你看你掘井,不可能说这个地方挖一点,那个地方挖一点,你一辈子挖不到水嘛!你把所有的精神体力往一个地方挖下去,你肯定挖到水。你看这个孙陀罗难陀,他一出家的时候整天思念他的太太,心那么散乱,他都可以成功。因为他把心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,心于所缘专一安住,心于所缘相续安住,果然一门深入,最后整个身心世界得到了突破。

方便有多门,问题就是说,初学阶段诸位要注意一件事情,初学者要成功,一定要专心地做一件事情,你一定可以成功。你做十件事情,你十件事情全部失败。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,制心一处,这个是成功之道。

壬四、满慈观舌识

【图二】

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旷劫来辩才无碍,宣说苦空,深达实相,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,我于众中微妙开示,得无所畏。

富楼那,是满慈子父亲的名称,叫作满,是净饭王的宰相。弥多罗尼是他母亲的名称,叫慈。合起来,等于是依止父母的名称而安立,叫满慈子。

他顶礼佛足而白告佛陀说,“我旷劫来辩才无碍”。这个满慈子尊者,他多生多劫的特色就是辩才无碍。这个地方,古德的注解说是他成就了四无碍的辩才。第一个是法无碍。他对世出世间的整个法的名相都一一地通达,叫法无碍。第二个,义无碍。他对整个诸法义理的浅深差别都能够一一地通达无碍。第三个,辞无碍。他能够以一言含摄无边的妙义,能够用简单的言辞来表达无边的妙义,叫辞无碍。第四个,乐说无碍。他能够随众生的好乐而善巧地说法,内心无所疲厌,叫乐说无碍。这个是他过去生所成就的善根。

他在演说妙法的时候有两种情况,如果对小乘根机的他就宣说苦空。对于小乘根机的人他就先讲苦谛,从苦谛切入。小乘的法,特色是从苦谛入手。智者大师说,小乘法是从苦集灭道的苦谛入手,他先观无常。无常就是苦的相状,因为身心世界无常,所以它没有安稳性。所以无常故苦,苦即无我,无我故空。小乘根性切入我空真理是从无常切入。

而大乘菩萨是深达实相。大乘菩萨四谛的观法是先观灭谛的,观一切法本自不生,是从无生的真理切入的。所以,如果你特别喜欢无常,那你就是有一点小乘根机了。当然这个没有对错,就是看你的根器。有些人直接观一切法本自不生,从无生当中切入中道实相。这也是说明他的应机说法。

如是乃至他能够去摄持恒河沙的如来的秘密法门。秘密法门的意思,就是说佛陀很少公开宣说的,只是针对特别根机的人来宣说的圆顿法门。比方说本经所说的回光返照、正念真如的这个法门,这个是秘密法门。那么我都能够在大众当中依止微妙的言辞加以开示,而无所畏惧,无所障碍。

这个地方讲到满慈子尊者过去的善根,他能够辩才无碍。

世尊知我有大辩才,以音声轮教我发扬。我于佛前助佛转轮,因师子吼成阿罗汉,世尊印我说法无上。佛问圆通,我以法音降伏魔怨,消灭诸漏,斯为第一。

前面是讲到这个尊者过去生的因缘,这一段是讲到他今生的修学过程。

世尊当然是有广大的慈悲跟智慧,知道我宿世的善根当中具足四无碍的辩才,所以就因势利导,教我以音声来转法轮,来教化佛陀的义理。我在佛前助佛转轮(这个“佛前”是指般若会上)。在般若会上,满慈子尊者奉佛的慈命,来开显般若的法门,因为师子吼的关系而成阿罗汉。这个“师子吼”就是他在宣扬妙法的时候能够破除邪魔外道,就好像狮子一吼,百兽皆伏,就能够调伏。世尊亲自印证我是说法无上。

现在您老人家问我圆通法门,我在因地上是依止法音的宣流来降伏内外的魔怨,消除三界的烦恼。这个是斯为第一。

我们可以看到,每一个尊者、每一个菩萨修学,都有他的一个方便门。我们说“开方便门,示真实相”,你要进入这个不生不灭的本性,一定要找到一个方便门。满慈子的方便门就是宣扬佛法。你宣扬佛法,你自己降伏自己的魔怨,也降伏众生的魔怨,降伏内外的魔怨。

古人说,我们宣扬佛法或听闻佛法有什么好处呢?有潜移默化之功。什么叫潜移默化呢?以前上慧下天长老讲一个譬喻,讲得非常好。他说,听闻佛法,譬如草里的冬瓜,不见其大,但是日日在长。草中的冬瓜,你每天去看,感觉不出它在变大,但是它每天在长、每天在长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断用佛法的名言来熏习我们,我们的思想不断地变化、不断地变化……就转识成智,从这种意识分别心慢慢转成一种智慧的观照,就改变我们的思想。

我讲实在话,你的生命是由你的思想主导的。“应观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。”很多人有疑问,说这“一切唯心”,心有五十一个心所,到底是根据谁?就是遍行里面那个思想!你有什么样的思想,大概你的生命就是什么方向。所以你看,古人跟你讲几句话,他就知道你未来是什么样的前途了,因为你的话里面就渗漏出你的思想,而你的思想就影响你的愿望,你的愿望就影响你的行动。由观照力产生誓愿力,由誓愿力产生行动力,最后影响你的结果。

比方以净土法门来说。你看很多人修净土法门,他很重视念佛。其实我讲实在话,念佛跟往生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。念佛是一种善业力,它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一种强大的资粮力,它是一个功德法聚,但是不表示往生。往生是你的一种愿望,你心中愿意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,那是一种思想的改变才能够感应道交的。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,一定要你的信愿来引导这个佛号,才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你看《阿弥陀经》,它一定是到了愿的时候,已发愿、今发愿、当发愿,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于彼国土。所以,往生不往生,那是你的思想问题;往生以后品位的高低,那就看你念佛功夫的浅深。所以你要把这个善业力跟正念力分清楚。往生不往生是正念决定的,但是品位高低就由善业力来主导,诸法的因缘是这个样子。当然,我们听闻佛法,就是开启智慧、转变思想,这个是非常重要的。

壬五、波离观身识

【图三】

优波离尊者是观察我们色身的这个了别的觉——觉了的功能,而破除六结,开显现前一念心性而成就无生法忍。

优波离,即从座起,顶礼佛足,而白佛言:我亲随佛踰城出家,亲观如来六年勤苦,亲见如来降伏诸魔,制诸外道,解脱世间贪欲诸漏。

优波离,翻成中文叫上首。因为他出家以后是严持戒律,在僧团当中是为众中的纲纪,所以叫上首。这个时候他顶礼佛足而白佛言,他说,我是亲自随从佛陀而踰城,这个“踰”就是超越,就是越过了城池而出家修道。因为尊者在家的时候,佛陀是太子,他做太子的侍者,所以,太子出家,他也跟着太子踰城出家。

我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,说是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,经过十一年的修学,三十岁成道。在整个出家到成道这十一年当中,我们一般是分两部分:前面的六年叫作苦行外道,他依止的是苦行外道。他到了苦行林,修了六年的苦行,觉得苦行不是成道的主要因素,这个时候放弃了苦行;然后修学五年的禅定,就跟冥想外道修五年的禅定,通达了四禅八定。最后他觉得禅定也不是成就圣道的主要因素,后来在菩提树下观察因缘而悟道。

优波离尊者跟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是先到苦行林,亲自跟随佛陀有六年的苦行。在经典上说,释迦太子在六年当中,每天是日食一麻,只吃一麻而已。而且要成道之前,他还看到如来亲自降伏诸魔,这个地方主要是降伏天魔波旬。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观缘起,即将成道的时候,魔王先派他的魔女用种种的诱惑来干扰太子,魔王再亲自率领魔军以种种的逼迫来威胁太子,结果释迦太子都入慈心三昧,把他们调伏了。调伏以后成就圣道,就到过去的苦行林去度化他们这些外道,这个时候,解脱世间种种的贪欲诸漏。

这个地方“解脱”,意思就是说,说世间的五欲,为什么叫解脱呢?五欲本身是无自性的。你爱着它,五欲变成系缚;你心中能够不贪着,那么这个五欲对你来说就是解脱。是这个意思。

这个地方讲到优波离尊者这一段的出家的因缘。

第二段就讲他的修学过程。

承佛教戒,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,性业遮业悉皆清净,身心寂灭,成阿罗汉。我是如来众中纲纪,亲印我心,持戒修身,众推为上。

尊者出家以后,他修学的特色就是秉承佛陀的广教戒法,对二百五十条戒,乃至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,整个性业遮业,都持得可以说是皎如冰霜,尘点不犯。他刚开始当然是以戒法来摄受自己的身口二业,使令自己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接着,“身心寂灭”,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止观,用我空观,无常无我的空观,来调伏心中的烦恼而成就阿罗汉。这个是讲他的戒定慧。

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特色:我是如来僧团当中的一个“众中纲纪”。这个“众中纲纪”就是说,因为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定位,他是省察持犯、处断轻重,在僧团当中比丘是不是有违犯的情况,如果犯到了,是犯轻还是犯重,等于是由优波离尊者来作省察,来作处断。

如来“亲印我心”,我这一念清净心,因为以持戒来修身,以止观来调心,是“众推为上”,以持戒来当作最为尊上。

看总结。

佛问圆通,我以执身,身得自在;次第执心,心得通达,然后身心一切通利,斯为第一。

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。我以戒法来摄受我的身口,使令身口在整个五欲六尘的境界里面能够无所违犯,而得自在;再用这个止观的法门来调伏内心,使令内心能够通达无碍。所以说这个身心世界都“一切通利”(一切通利就是远离一切的过失)。斯为第一。

前面的满慈子是说法,以说法来悟入真如本性。优波离是持戒。持戒有两种功德:

第一个,从自利的角度,是断有漏因。我们来到三界,是有业力的,但是这个业力到底是什么,没有人知道。所以只有佛陀知道什么是该做、什么是不该做。你看外道,他就不知道什么是有漏因。他持无益的苦行,持牛戒、持狗戒,用种种的身体的痛苦,这个跟了生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。所以,只有佛陀出世以后才告诉我们,什么是痛苦的因,什么是生死的因。这个是透过持戒来断有漏因。

第二个,持戒能够使令正法久住。僧团能够如法地持戒,居士们就有很大的恭敬心,对整个三宝的住世,有它一定的功德。

所以这个持戒,也能够因为持戒的关系而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。

上一章目 录下一章存书签
站内强推御女天下 瑜伽老师花样多 洛公子 都市偷心龙爪手 艳海风波 学生会长和小干事 遍地尤物 三叶草 猎艳江湖 少龙风流 肥水不流外人田 风流少爷 独尊品香录 逍遥人生 重建修仙家族 封神夺艳记 这个杂役是高手 夫人每天都在线打脸 海贼:第一个伙伴是汤姆猫 林岚秦小雅 
经典收藏谍战:我其实能识别间谍 亮剑:兵团也是团 我在亮剑卖军火,打造超级独立团 影视:从奋斗开始,一路狂飙 人间悟道成仙指南 修行从杀鸡开始 无限生存:胜者为王! 超级少女的漫威之路 家族修仙:从肝经验开始 NBA:打架带个球没毛病吧! 开局选择观山太保,我签到修仙 单挑之王 绝世修仙:开局凝聚杏黄旗 秀才女儿遇上兵 顶流千金退圈归来,内娱集体颤抖 我在仙门修魔道 助我修行吧,妖精! 薄情总裁VS小野猫 重生,末世,穿越,逃荒,赚钱! 太祖奶奶她修仙 
最近更新吾有一本书 网王名柯之团宠她超凶哒 军婚超甜,重生回到新婚夜 如懿传:魏嬿婉带飞宫斗系统 快穿之这任务太简单了 穿书:穿到书中结局后我成了女帝 嫡女又媚又撩,储君又狂又宠 疯批大佬缠着叫宝宝!一脚踢飞 驱煞之道亦有道 野生天 神鼎:凡人仙途 快穿:炮灰他不爱后,主角发疯了 来自猎魔人世界的虚空开拓者 为白月光挖我肾?我换个男人宠 青铜秘藏 侯子高老师我保了 迟迟入怀中 战锤40k:断剑 东宫硬骨头 哇塞!穿进魔幻,乐翻啦 
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 钦予 -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txt下载 -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最新章节 - 净界法师【首楞严王三昧】要义全文阅读 - 好看的其他类型小说